如今,記憶中礦山塵土飛揚、機器轟鳴的印象已被徹底顛覆。
隨著時代的進步,昔日滿目荒蕪的礦山成為了一道道青山吐翠、綠樹成蔭的“風景線”,一場從“綠水青山”中深掘“金山銀山”的礦山建設“革命”正在天山南北上演。
綠色理念內外兼修
在藍天白云,綠樹花草的點綴下,位于克州烏恰縣黑孜葦鄉的新疆紫金鋅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疆紫金鋅業)烏拉根礦區猶如一座坐落在邊陲上的綠色驛站。
“經過多年的環境再造和植樹造林,才有如今的景象。”5月16日,新疆紫金鋅業安全環保總監陳家祥指著礦區中的綠地自豪地說。
短短一句話的背后,是礦區全體員工年復一年的不懈努力。
新疆,尤其是南疆地區的自然條件是建設綠色礦山的一大“先天性難題”。無垠的沙漠、蒼茫的戈壁、少量的降雨,脆弱的生態,都注定了在這里建設綠色礦山要比內地省市付出更多。
“那時沒有水、沒有土,到處都是山體的裸巖。”陳家祥回憶,“首先要把山體的巖石開鑿出來,再從山下把好一點的土壤運到山上進行換填。剛開始種下的樹苗都很難存活,次年還要進行補種,后來在綠化帶地下廣布中水管網,并采用滴灌、噴灌的節水模式,才保證綠化效果,最終硬生生在荒山戈壁上種出了一片綠色小氣候。”
截至目前,新疆紫金鋅業烏拉根礦區的綠化面積已達26×104 m3。
建設綠色礦山不僅僅指表面,“里子”也要貫穿著綠色發展的概念。
陳家祥說:“公司以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為支撐,加快推進企業向綠色工業升級。每年以不低于當年產值的1%提取專項費用投入科技創新,提高各項生產工藝技術指標,高效合理利用不可再生礦產資源,延長礦山服務年限,使低品位鉛鋅礦山資源開發利用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廢氣、廢水、廢物”三廢治理一直是制約礦山企業發展的頑癥,為此,新疆紫金鋅業還投入1億元安裝了一套回水系統,有效地把三廢治理和生產工藝有機融合起來。
“我們如今能實現年節能3627.04t標煤,年節約用水48×104 m3。”陳家祥說,“這樣的投入從長期來看,能為企業節省不少生產成本,如果再加上生態效益,價值更是無法估量。”
在南疆,新疆紫金鋅業的“綠色之旅”并不孤單。5月17日,伽師縣銅輝礦業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伽師銅輝礦業)的“智慧選礦調度中心”內,一塊巨大的顯示屏上,不停地閃現著圖形、表格與數字。工作人員端坐于屏幕正前方,一眼看去,就能將生產流程中的各項指標的實時狀態一覽無余。
“這是我們建立的覆蓋選礦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平臺。”伽師銅輝礦業總經理楊錫祥說,“它充分利用‘物聯網+數據分析’技術,對采集的生產數據進行分析與處理,使控制系統能夠實時有效地對生產工藝進行感知,實現了全流程的智能控制、設備震動監測、潤滑在線監測和能源管控可視監測。”
當對能源、資源、環境的管理水平達到信息化與智慧化,礦山掘“綠金”的本事也大大提升——項目建成后,伽師銅輝礦業的選礦回收率提高到了95.5%以上,選礦綜合能耗降至3千克標準煤/噸,比國標先進值降低了45.45%。
眼下,新疆多座礦山都已安上綠色“引擎”,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撐起片片珍貴的綠蔭。截至2018年底,新疆已建成150家綠色礦山,其中包括26個國家級、6個自治區級綠色礦山。目前,新疆大多數大中型礦山已經開展或準備開展綠色礦山創建工作。
尾礦挖潛“吃干榨凈”
尾礦通常是指礦山選礦后,由于當時經濟和技術條件的限制,不宜再分選回收的礦山固體廢棄物。大量堆存的尾礦不僅占用土地,造成浪費資源和環境污染,同時還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
事實上,尾礦并不是完全無用的廢料,其中往往含有可作其他用途的成分,通過一些技術手段或是其他方式加以利用,就可變廢為寶、化害為利。伽師銅輝礦業便是能將尾礦資源“吃干榨凈”的一把“好手”。
楊錫祥說:“我們與北京科技大學聯合開展了‘膏體膠結充填在有色金屬礦山的應用’項目研究,投資1.27億元建成了國際領先的膏體膠結充填系統,成為我國軟破難采礦體安全高效開采示范礦山。”
“膏體膠結充填系統”究竟是什么?簡單來說,“膏體”是充分利用尾礦中的尾砂、冶煉廢渣、粗骨料等物質,經過濃縮制備而成,之后充填至井下采空區快速凝結,從而解決泥質砂巖遇水泥化的難題。
有了凝結后的膏體作為堅實的支撐,不僅能有效地避免井下采空區造成的地表塌陷和生態破壞,還可延長尾礦庫的服務年限。
“這項技術的應用,按礦山生產時間計算可節約二次新建尾礦庫和占地投入資金5 000余萬元,使采礦貧化率、損失率分別下降了8%和5%以上,年增加經濟效益達2 000余萬元。”楊錫祥說。
那尾礦中還殘留的廢棄物怎么辦?面對這個問題,伽師銅輝礦業選擇的解決方法可謂是“一舉兩得”——拓展下游產業鏈,通過募集社會資金建設了一座新型環保建筑材料廠,將采礦過程中產生的廢石,就地制成了新型環保建筑材料,并為當地村民提供了50余個工作崗位。
一直以來,為了綜合利用尾礦資源,使尾礦最大限度的發揮其經濟價值,讓原本被當做“垃圾”而廢棄的尾礦“吐金”,我區各個礦企(礦區)不斷深挖自身潛力,各顯身手。
新疆紫金鋅業通過技術改造和精細化管理,鋅金屬回收率逐年升高,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在鋅金屬高效回收時也回收了伴生金屬鉛,避免了重金屬對周邊環境污染;新疆阿舍勒銅業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建設了尾礦綜合利用循環經濟項目,不僅可以將尾礦中的鐵充分回收,還能利用尾礦中的硫來生產硫酸,并用生產硫酸過程中產生的熱量發電,供礦區使用;可可托海,堆積如山的尾礦堆被改造成廣場和接待中心,覆蓋著綠油油的植被,走向了旅游發展的轉型之路……
新疆礦業聯合會副會長張志敏表示,目前根據尾礦所含的成分和品位,尾礦的綜合利用通常有三種途徑。
“首先考慮的是從尾礦中盡可能多地回收有價金屬和礦物。其次,尾礦可以作為復合礦物原料進行整體開發利用。那些無較大經濟價值的尾礦或二次回收后無經濟價值的尾礦,如果上述兩種途徑都無法利用,那么可用作井下充填料或填坑鋪路,也可對尾礦庫復墾造田、綠化造林,或建成生態公園、體育娛樂場地”。張志敏說。“尾礦綜合利用,能減少土地占用和險情發生,同時還能發揮尾礦的‘余熱’,可謂一舉多得。”
共謀藍圖追“金”求“綠”
根據規劃,2019年、2020年新疆將分別新建150家、100家綠色礦山。到2020年,新疆將建成綠色礦山400家以上,其中大中型綠色礦山占比達到新疆大中型礦山總數的70%以上。
如何在礦山追“金”求“綠”的道路上實現加速跑?
中國林業與環境促進會綠色礦山推進委員會會長史京璽表示,綠色礦山建設工作要進一步厘清政府、市場和社會邊界,著力構建政府引導、企業主體,標準領跑、政策扶持,創新機制、強化監管,落實責任、激發活力的綠色礦山建設新機制。
去年,我區出臺了綠色礦山激勵政策,從礦業權、建設用地、財稅、金融等方面進行支持,鼓勵各類礦山企業積極建設成為環境友好型綠色礦山,保護“三山兩盆”更多綠水青山的同時,保證礦業經濟健康持續的發展。目前,新疆還正在制定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黃金、石灰巖、砂石等10個自治區主要大宗礦種行業的綠色礦山建設標準。
此外,我區還將推進國家、省、市、縣四級綠色礦山建設,建立完善分地域、分行業的綠色礦山標準體系,按照綠色礦山標準推進新疆礦山設計和建設,推進老礦山改造升級,建設一批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使新疆綠色礦業發展成為常態。
企業層面,史京璽認為,礦山企業只有摒棄建設綠色礦山就要大投入、高成本的片面認識,正確領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正視綠色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礦山企業,走綠色發展之路,才能適應新形勢,實現可持續發展。
“從綠色礦山的發展實例來看,綠色發展在短期內是有一定的投入,但從長遠來看,綠色發展的倒逼機制一定會帶來經濟效益。”史京璽說,“新疆地域廣闊,環境和條件各異。在綠色礦山建設中,新疆礦山企業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發揮各自的優勢,讓科技創新成為綠色礦山的底色,走出技術可行,經濟合理,有質量有效益的礦業發展新路子,進一步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人心齊,泰山移。作為政府與企業間的橋梁和紐帶,近年來,新疆礦業聯合會始終致力于做好綠色礦山的宣傳推廣工作,團結廣大礦業企業,擴大綠色共識。看到如今建設綠色礦山已成千帆競發之勢,張志敏頗感欣慰。“從‘要我建’到‘我要建’,從試點示范到全面推進,從行政推動到標準引領,從企業自律到社會監督,從倡導引導到激勵約束并舉,這其中既有政府部門推動這項工作的轉變,也有企業本身的轉變,更有社會的轉變,各個方面的變化都是非常顯著的。”他說。
蒼茫戈壁,座座綠色礦山猶如片片綠洲,令礦工的人生遠離荒涼;高山峽谷,座座綠色礦山好似朵朵雪蓮,正綻放著自然與社會的和諧之美。
摘自《新疆日報記者劉翔》2019年5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