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全國政協委員、民建新疆區委會主委、新疆國家三〇五項目辦公室主任馬華東
“新疆是全國礦產資源富集區,目前已開發礦山2648座。但是,新疆綠色礦山創建進度緩慢,現有綠色礦山數量距新疆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十三五’規劃提出的‘建設400座綠色礦山’預期目標差距較大。”近日,全國政協委員、民建新疆區委會主委、新疆國家305項目辦公室主任馬華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全國政協委員 馬華東
今年是馬華東作為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履職的首年。作為一名來自新疆的全國政協委員,他圍繞新疆礦產資源綠色開發利用帶來了《關于加快新疆綠色礦山建設 推進綠色礦業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的提案》。
馬華東是一名從事礦產資源調查和基礎地質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在野外一線工作近30年,走遍了新疆的“三山二盆”。在多年的調研中,他發現,新疆很多礦區普遍使用傳統生態修復方法與技術模式,治理效果單一,經濟投入大但生態效益低。在政策方面,雖依據六部門印發的《關于加快建設綠色礦山的實施意見》制定了新疆試行管理辦法,但是稅費、財政、資源配置、礦業用地等配套政策不夠完善,綠色礦山建設的長效機制未有效建立。而在法律方面,相關指導推動工作缺乏法律依據,且沒有適用于新疆的綠色礦山建設團體標準和地方標準。

綠色礦山建設是推動礦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在反復調研的基礎上,馬華東提出了以下三方面建議:
一是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統籌環境保護和資源開發的關系,加強政策引導、創新驅動,構建完善綠色礦業長效發展體系,推進資源有效保護、規模開發、循環發展、集約利用。
二是完善促進政策。由政府牽頭組織,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綠色礦山建設指南》(2021年)的基礎上,開展綠色礦山建設標準研究。同時,整合“危機礦山接替資源勘查”“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等財政專項資金,集中統籌部署到綠色礦山建設綠色礦業發展平臺上,積極運用稅收優惠政策。此外,在資源配置和礦業用地等方面要向綠色礦山傾斜,淘汰礦山企業的落后技術和產能,倒逼企業向綠色發展轉型。
三是強化技術創新。首先是要創新資源開發技術體系,減少生態干擾。推進礦山數字化、智慧化建設,實現采選冶過程的環境干擾最小化和生態再造最優化,實現自動化、智能化開采,提高資源利用率、回收率。其次是要創新礦山修復技術體系。統籌土壤治理改良、植被修復、植物與真菌聯合修復、采礦區修復等環節,著力修復并保持層次分明、穩定性強的礦山生態環境。同時,應用虛擬現實技術,為礦山生態監管、修復提供實時指導場景。
“綠色礦山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礦業生產建設的全過程。只有走綠色發展之路,才能為保障國家能源和關鍵礦產資源安全作出更多新疆貢獻。”馬華東說。談及接下來的履職期內如何更好地履職時,他表示,將圍繞新疆油氣、煤炭、礦產、棉花、糧食、果蔬六大支柱產業,聚焦“八大產業集群”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綠色礦山建設等開展調研,積極建言獻策,切實履行好一名政協委員的職責與擔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