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開展新疆烏恰縣烏拉根-薩熱克地區環境地質綜合調查,在典型礦床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出薩熱克式礫巖型銅礦的控礦條件與成礦模式,引導企業在薩熱克銅礦外圍勘查投入,新增(333+334)級銅資源量35.15×104 t,累計探獲資源儲量達60.91×104 t,達大型銅礦床規模。
1.項目概況
“新疆烏恰縣烏拉根-薩熱克地區環境地質綜合調查”子項目,歸屬于“西南天山成礦帶霍什布拉克-烏拉根地質礦產調查”項目,由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承擔。工作周期為2017—2018年。主要目標任務是研究總結西南天山中生代礫巖型銅礦成礦規律,建立區域薩熱克式礫巖型銅礦的成礦模式與找礦模型和找礦標志,對資源潛力作出評價。實現找礦新突破,引導和拉動商業性礦產勘查,支撐南疆克州地區大型礦產資源基地建設,助力南疆脫貧攻堅。
2.成果簡介
(1)厘定了薩熱克次級盆地的形成演化特征及與礦產關系。受印支運動費爾干納斷裂右行拉分的影響,在元古界基底之上發育形成切列克辛坳陷之次級拉分盆地-薩熱克次級盆地,侏羅紀為斷陷型湖泊賦煤盆地發育階段,經歷了早侏羅世早期的斷陷快速下沉、早侏羅世晚期—中侏羅世穩定沉降、晚侏羅世萎縮抬升消亡三個發展演化階段,從形成的由粗→細→粗的沉積旋回反映斷陷快速沉降→穩定沉降→萎縮的演化過程。其中早侏羅世晚期—中侏羅世為一套湖泊—沼澤相的含煤碎屑巖建造(生烴巖),晚侏羅世庫孜貢蘇組(J3k)為一套沖積扇相。薩熱克礫巖型銅礦(化)體嚴格受控于庫孜貢蘇組上段(J3k2)篩積亞相滲透率較高的礫巖層中,該礫巖層在薩熱克次級盆地內穩定展布;盆地演化中伴隨著不同時期褶皺、斷裂的強烈發育,盆地總體表現為一向斜構造,斷裂構造是十分發育,其盆地邊界斷裂及其次級平行斷裂和與其配套的北東、北西向張性斷裂與銅礦成礦關系密切。
(2)大致查明薩熱克礫巖型銅礦床成礦地質體、成礦構造與成礦結構面、成礦作用特征標志。成礦地質體為產于蘇魯鐵列克隆起內部中生代拉分盆地內的上侏羅統庫孜貢蘇組(J3k)雜礫巖/扇中亞相,含礦建造組合為侏羅系含煤碎屑巖還原性建造、褐紅色扇三角洲相碎屑巖氧化建造及上覆辮狀河平原相岸后泥巖建造,構成“生(J1生烴巖)-儲(J3礫巖)-蓋(K1底部泥巖)”巖石組合,礦(化)體賦存于雜色礫巖中淺紫交互帶的淺色礫巖側,紫色礫巖與淺色礫巖所含的碎屑類型沒有顯著差別。成礦構造以褶皺/斷裂構造系統為主,薩熱克巴依復式向斜褶皺、烏恰坳陷基底構造及坳陷邊緣同生斷裂(薩熱克南北邊界斷裂)及其次級斷裂(近南北向、北西—北東向張剪性斷裂等)構造是主要成礦-儲礦構造;成礦結構面為巖性/巖相界面、褶皺成礦結構面、斷裂成礦結構面、氧化還原過渡界面,其中褶皺成礦結構面為向斜南北兩翼坡折帶及傳播褶皺,斷裂成礦結構面為層間滑動帶+碎裂巖化,小規模切層斷裂-裂隙-節理帶是盆地流體疊加成礦的構造通道和儲礦構造;成礦作用特征標志北礦帶表現為切層構造+瀝青化耦合,南礦帶表現為輝綠巖上侵+褪色化蝕變帶。
(3)基本查明了薩熱克式礫巖型銅礦的控礦條件。首先表現為巖性、巖相控礦,產于礫巖中的銅礦體在平面、剖面上均表現為大的透鏡體及舌狀體,為篩狀礫巖層分布特征;其次為斷裂構造和褶皺構造控礦,斷裂構造控礦不僅表現為層間斷裂和小角度斜切賦礦地層的斷裂破碎帶均存在富銅礦體,而且溝通基底的張性及張剪性斷裂為后期深源成礦熱液運移通道,在庫孜貢蘇組上段礫巖中疊加銅鉛鋅礦化;褶皺構造控礦表現為復式向斜翼部小型褶皺轉折膨大部位提供重要的成礦控礦空間,多易形成厚大銅礦(化)體。
(4)初步厘定了薩熱克式礫巖型銅礦的3期成礦作用。一是富含銅礦物的元古界的剝蝕物形成薩熱克礫巖型銅礦的原始礦源層及具有較強透水性的儲集空間;二是烏恰構造運動及托云地幔柱驅動成礦流體向薩熱克向斜兩翼隆起區邊部賦礦礫巖部位運移,在其運移的過程中不斷地溶解、萃取鉛鋅銅等成礦物質,形成富含有機質、銅等金屬物質的盆地鹵水,在上覆下白堊統克孜勒蘇群泥巖蓋層的封閉作用下形成對成礦有利的儲集空間,賦礦流體在庫孜貢蘇組上段礫巖中聚集、物質交換與沉淀成礦,使得褐紅色礫巖褪色形成灰綠色礫巖,且銅礦含量明顯增高;三是喜馬拉雅期盆地同生斷裂、次級走向斷裂、橫向斷裂等溝通基底成礦物質、后期深源成礦熱液及下伏烴源巖層在高滲透率庫孜貢蘇組上段砂礫巖及破碎帶形成銅(鉛鋅)礦富礦體。礦石礦物包括輝銅礦、黃銅礦、斑銅礦、銅藍以及黃鐵礦、閃鋅礦、方鉛礦等。礦石的結構主要有細粒半自形晶—他形粒狀結晶結構、鑲嵌結構,次為膠狀、結核狀、交代殘余結構(赤鐵礦具黃鐵礦假象)、變晶結構等;礦石構造有星點浸染狀、斑點狀、碎裂狀、層紋狀、細脈狀、團塊狀和被膜狀構造等,局部見斑塊狀構造。
(5)初步評價了薩熱克巴依次級盆地銅礦資源潛力。一是拉動礦山企業在南北礦帶結合部及南部隱伏區開展商業勘查工作,通過0線、4線、10線、30線的鉆探施工,證實了南北礦帶是一個整體,擴大了銅礦床規模,共求得銅(331+332+333)金屬量25.76萬t,銅平均品位0.98%。二是借助大調查項目在薩熱克銅礦床外圍開展礦產評價工作,其中北礦帶東段延伸區控制銅礦體2條,其中Ⅱ-2號礦體長度428 m,平均厚度1.61 m,銅平均品位0.66%,Ⅱ-3號礦體長度1263 m,平均厚度2.84 m,銅平均品位0.95%;南礦帶東區控制銅礦體2條,其中Ⅰ號礦體長度518 m,平均厚度4.32 m,銅平均品位0.84%,Ⅱ號礦體長度816 m,平均厚度4.32m,銅平均品位0.68%,綜合薩熱克銅礦床南北礦帶及外圍共求得(331+332+333+334)級銅金屬量60.91×104 t,銅平均品位0.77%,其中此次新增(333+334)級銅資源量35.15×104 t。三是對整個薩熱克巴依次級盆地銅礦資源潛力進行了整體評價,在整個薩熱克巴依次級盆地內共圈定銅找礦靶區2處(A類找礦靶區1處、C類找礦靶區1處),其中薩熱克銅礦床延伸找礦靶區(A類)預測500 m以淺銅資源量(334)16.30×104 t,薩熱克東區找礦靶區(C類)預測500 m以淺銅資源量(334)54.41×104 t。綜上所述,整個薩熱克巴依次級盆地銅資源潛力可達131.62×104 t。
3.成果意義
通過項目實施,進一步總結了薩熱克式礫巖型銅礦的成礦規律、控礦條件與成礦模式、找礦模型、找礦標志,豐富了陸相礫巖型銅礦的成礦理論。依據控礦條件在薩熱克銅礦外圍取得找礦突破,認為在薩熱克巴依次級盆地的東部仍有找礦空間;同時在蘇魯鐵列克隆起南緣提交出薩熱克式礫巖型銅礦產地1處(江格結爾銅礦)及喀什煉鐵廠銅礦靶區1處,拓展了薩熱克式礫巖型銅礦的找礦空間,開辟了新的找礦區域。項目成果有力的帶動引導企業勘查投入,并取得找礦突破,為塔里木盆地西北緣中生代陸相礫巖型銅礦的找礦工作提供了理論指導,支撐南疆克州地區大型礦產資源基地建設,對促進南疆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脫貧攻堅具有重要意義。
摘自《中國地質調查成果快訊 》
2020年1月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