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輝煌70年·青山綠水看新疆”廣電融媒體調研行活動走進新疆地質礦產博物館。這座新疆最大的綜合性地質科學博物館,以其豐富的館藏和生動的展示,向全國各省級廣電媒體的記者、主持人、編輯們展現了新疆得天獨厚的礦產資源稟賦和地質演變歷史。

作為國家自然資源科普基地和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新疆地質礦產博物館不僅是新疆對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更是普及地學知識、宣傳科技教育的重要場所。媒體團在講解員的引導下,依次參觀了“天地源疆”、“演化興疆”、“印記厚疆”、“造物富疆”、“礦業強疆”、“立體瞰疆”、“璀璨瑰寶”、“地質之魂”八大主題展廳。

在“造物富疆”展廳,一座巨型新疆立體沙盤吸引了眾人的目光。沙盤上清晰標注著新疆三大山脈的礦產分布,記者們通過燈光演示系統,直觀了解到新疆“三山夾兩盆”的地質構造特征和豐富的礦產資源分布情況。展廳內陳列的各類礦物、巖石、寶石標本琳瑯滿目,其中重達數噸的隕石、狗頭金、海藍寶石等稀有礦物標本令人嘆為觀止。

浙江之聲的主持人飛揚在采訪中表示,“都說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今天來到新疆地質礦產博物館,為這句話找到了最為生動的注腳。新疆不管是礦產資源的品類之多、還是儲量之巨,都讓我尤為震撼。我來自浙江,這些年浙江和新疆在礦產資源的協作和互動上也越來越頻繁,呈現出了多元化和規模化的發展趨勢。所以我也特別期待未來兩地在礦產資源的協作上能夠大有可為。”

海南廣播電視總臺新聞廣播記者池亞光說:“通過今天的參觀,了解到從宇宙大爆炸到冰河時期地質構造的變化過程,從地球誕生之初的星云凝聚,到板塊運動塑造的天山山脈,從璀璨奪目的寶石玉石,到深埋地下的能源寶藏,一幅幅生動的地質畫卷都讓我嘆為觀止。每個展廳都讓我感到非常新奇,每一件展品都訴說著新疆這片沃土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讓我愛上了這片多元共生的土地。”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自然資源廳相關領導介紹,新疆位于中亞造山帶核心部位,地跨世界古亞洲和特提斯兩大成礦域,礦產資源廣泛分布于“三山兩盆”,素有“山山都有金銅鐵、盆盆都是聚寶盆”的美譽。一是資源種類齊全。已發現礦產154種,占全國的88%,國家戰略性礦產中,21種具有比較優勢。二是查明儲量大。已查明資源量礦產105種,77種位居全國前十,其中石油、鈉硝石等10種居全國第一,煤炭、鎳等14種居全國第二,天然氣、鋅、鉀鹽等11種居全國第三。三是找礦前景廣闊。多個重點礦種預測資源量位于全國前列,石油、煤炭等預測資源量居全國第一,主要礦產查明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資源潛力巨大。

新疆自然資源資料檔案館館長周軍表示:新疆地處亞歐大陸腹地,地跨世界三大巨型成礦域中的兩大成礦域,屬世界能源礦產重要富集區和超大型金屬礦集中區,礦產種類全、儲量大,能源資源豐富,開發前景廣闊,是全國能源資源戰略保障基地。希望通過媒體朋友的鏡頭和筆觸,讓更多人了解新疆的地質奧秘和資源優勢,展現新疆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在大力推動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增儲上產、節約集約利用方面取得的成就。

據了解,本次調研行活動吸引全國33家媒體的從業人員參加,將采用網絡直播、圖文、音視頻等全媒體傳播形式,多元立體呈現新疆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持續推進生態治理保護、林果產業提質增效、鞏固拓展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成果等方面的生動實踐,為新時代新疆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