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地球科學系楊和雄研究員和中國江西應用科技學院寶石礦物資源學院谷湘平教授領銜的中外科研團隊,在美國猶他州馬里斯瓦爾鎮鈾—鉬礦床發現了一種全新鉀鉬酸鹽礦物,為表彰我國礦物學家、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教授崔云昊在礦物學領域的突出貢獻,科研團隊將其命名為“云昊鉬礦”。近日,這一新礦物正式獲得國際礦物學協會新礦物命名和分類委員會的批準。
云昊鉬礦的化學式K2(MoO4),屬單斜晶系,晶體形態為刀片狀、葉片狀或柱狀,最大單晶體僅0.60×0.10×0.06毫米,需借助專業設備觀測。其物理性質為無色或白色,白色條痕,玻璃光澤,透明;硬度1.5-2,脆性,易碎;無熒光性。在室溫下,可溶于水、鹽酸、一些有機液體(如二甲苯、乙醇)和折光率液體。
作為鉬元素的重要天然載體,云昊鉬礦的發現具有重要戰略意義。鉬是全球公認的戰略性關鍵金屬,廣泛應用于高端制造、新能源、國防軍工等領域,也是我國嚴格管控出口的戰略礦物資源。而鉬酸鉀作為多功能鉬化合物,用途覆蓋多領域:在工業中,它是含鉬聚多金屬氧酸鹽的核心成分,可用于制備表面催化、化學分析、生物化學及臨床醫療領域的催化劑;在農業中,作為微量元素葉面肥,能促進豆科植物根瘤菌固氮,增強莢果充實度,預防青枯病、銹病等病害,助力花生、紫花苜蓿等作物增產;在科研與材料領域,高純度鉬酸鉀是重要分析試劑,還可用于制備陶瓷、玻璃、電子材料等具有特殊性能的新型材料。
業內專家指出,云昊鉬礦的發現為開發天然K?(MoO?)礦物原料提供了一把“金鑰匙”,有望進一步豐富我國戰略礦物資源儲備體系,為相關產業發展提供更多元的原料選擇,并有望緩解高端鉬化合物對人工合成的依賴。
崔云昊教授,我國礦物學領域的資深學者、中國近現代礦物學史研究專家,1967年畢業于中國地質大學(原北京地質學院)礦物學與巖石學及地球化學專業,此后長期在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從事礦物學、巖石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曾出版《礦物巖石薄片技術與理論基礎》《中國近現代礦物學史(1640–1949)》《礦物名稱詞源》等專著,以及50多篇礦物學論文。其中《中國近現代礦物學史》被譽為填補中國礦物學科學史空白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