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鋼鐵行業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抓住難得機遇、頂住各種挑戰,堅決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取得開創性進展、突破性成就。”10月31日,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黨委副書記、副會長兼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姜維在2025年鋼協三季度信息發布會上介紹了鋼鐵行業在“十四五”期間取得的成就。
產業基礎能力進一步提升
“十四五”期間,鋼鐵行業以節能降碳為重點,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開展粗鋼產量調控,積極研究推動建立產能治理新機制,實現了從“去產能”到“產能產量雙控”的轉變,在減量調整中有效促進了結構優化調整、提升了行業發展質量。
鋼鐵企業以加強產業協同為導向,深入開展聯合重組,如中國寶武聯合重組新鋼、戰略投資山鋼,鞍鋼重組本鋼、凌鋼,中信特鋼與南鋼攜手,建龍集團重整西寧特鋼,敬業集團相繼收購連云港興鑫鋼鐵、營口中板,產業布局進一步優化,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2024年,鋼鐵行業CR4(行業前四名份額集中度)為26.9%,比2020年提高4.6個百分點;CR10達到43.0%,提高4.4個百分點。
礦產資源保障能力持續提升,“鐵資源開發計劃”重點項目建設深入推進。2024年,國內鐵精粉產量達3.0億噸,比2020年增長11.0%;海外權益礦項目加速開發建設,鐵資源保障新模式構建取得進展。
此外,大力拓展鋼鐵材料新消費場景,以“材料升級和材料替代”為方向推動實施“鋼鐵材料應用拓展計劃”,推廣鋼結構應用。自2022年以來,鋼結構加工量連續三年保持在1億噸以上,占粗鋼產量的比重穩步提高,鋼鐵、建筑產業鏈合作持續深化。
鋼鐵品種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
在制造強國建設的引領下,鋼鐵行業以滿足國民經濟對鋼材品種品質的更高需求為使命,緊跟國家產業結構優化的步伐快速調整品種結構,推動汽車、家電、基建、建筑等領域用鋼高端化,高強、耐候、輕量化、焊接性等性能不斷提升。從大類看,制造業用鋼占比從2020年的42%上升到2024年的50%,預計2025年將突破50%;建筑業用鋼占比從2020年的58%降至2024年的50%,仍在繼續下降。
同時,新產品特別是高端產品研發與制造不斷加速,高端產品的代表性品種——硅鋼在2024年的產量約為1800萬噸,比2020年增長48%。其中,取向硅鋼占比從14%提升至18%,高磁感取向硅鋼占取向硅鋼產量的比重從59%提升至68%;高牌號無取向硅鋼占無取向硅鋼產量的比重從21%提升至31%。
此外,2200兆帕級特高強度橋梁纜索用鋼、“手撕鋼”、“蟬翼鋼”等品種達到國際領先水平,F級大厚度海工鋼、高強耐磨鋼、高強度變壓殼體用鋼等替代進口,第4代核電用316H不銹鋼、3.5Ni超低溫鋼、高鐵用耐蝕鋼軌、高等級磁軛鋼、X80級低溫管線鋼、第三代超大輸量管線鋼、高溫合金渦輪盤、高溫氣冷堆鎳基合金焊材、高速列車輪軸及轉向架用鋼等一系列產品實現全球首發,支撐了國家重大工程、重大裝備的用鋼需求。
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作用進一步增強
“十四五”期間,鋼鐵行業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強化產業鏈協同創新能力,持續提升科技自立自強水平。2020年—2024年,鋼協重點統計企業研發費用由1118億元提升至1565億元,增幅達40%,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比重由2.17%提升至2.72%。科技創新推動鋼鐵技術經濟指標持續提升,重點統計企業焦比下降4.9%,燃料比下降1%,高爐勞動生產率提升15.7%,轉爐勞動生產率提升13.2%。
低碳冶金技術創新及應用進入世界第一方陣,中國寶武富氫碳循環氧氣高爐(HyCROF)商業示范項目、河鋼全球首例“氫基豎爐—近零碳排電弧爐”新型短流程項目和全球首條氫冶金綠色汽車板連鑄生產線、中國鋼研全球首條純氫豎爐示范線,以及薄帶鑄軋、高爐渣干法粒化等一系列前沿低碳冶金技術示范項目相繼落地,為世界鋼鐵綠色低碳轉型提供了“中國方案”。
同時,鋼鐵智能制造正從“單點探索”向“系統推進”、從“項目示范”向“全面普及”轉變,數字化轉型已成為行業共識。在鋼協重點統計企業中,有95%的企業將數字化轉型戰略納入企業總體發展進程,機器人應用密度達65臺(套)/萬人,有95%的企業已應用工業互聯網平臺,生產現場的“數智底座”更加牢固。截至目前,鋼鐵行業共涌現出76個智能制造優秀場景、49家國家級示范工廠和19家卓越級智能工廠,寶鋼股份寶山基地、中信泰富興澄特鋼、首鋼股份冷軋公司已成為“全球燈塔工廠”。
綠色低碳發展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高
“十四五”期間,鋼鐵行業投入超3100億元實施了史無前例的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截至2025年10月16日,共有215家鋼鐵企業完成或部分完成改造和評估監測,其中163家企業約6.53億噸粗鋼產能全過程完成超低排放改造,52家鋼鐵企業約1.80億噸粗鋼產能部分完成改造,目前仍有76家企業約0.98億噸產能正在評審中。通過實施超低排放改造,我國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清潔鋼鐵生產體系,污染物排放大幅削減,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濃度比“十三五”末期普遍下降超50%,不僅為打贏“藍天保衛戰”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推動了技術革命和管理革新,讓“綠色鋼鐵”從愿景走向現實。
為加快推進減污降碳,鋼協牽頭推進實施極致能效工程,自2022年12月份啟動以來,累計吸納143家企業、7.5億噸鋼產能參與標桿培育,發布了T50、T80技術清單及能力清單,實現了標準與能效數據治理體系的迭代升級,成為鋼鐵降本減碳的核心抓手。與2022年相比,2023年—2025年上半年,培育企業累計節能1574萬噸標準煤、減碳4092萬噸;2025年上半年,培育企業高爐、轉爐工序能耗強度分別下降約3.32%、13.64%。
圍繞低碳轉型目標,鋼鐵行業不斷完善治理體系、創新體系和指標體系,編制發布了《鋼鐵行業碳中和愿景和低碳技術路線圖》,推進“世界前沿低碳共性技術開發支持計劃”,提出八大前沿低碳共性技術方向。目前,全國至少22家企業和科研院校的50多個前沿低碳技術研發項目正同步開展,將為鋼鐵低碳變革提供有效的技術儲備。
我國工業領域首個EPD(環境產品聲明)平臺——鋼鐵全產業鏈EPD平臺于2022年5月份上線,目前已累計發布278份EPD報告、16份PCR(產品種類規則),是世界上最具時效性和樣本量最為豐富的平臺之一。依托鋼鐵全產業鏈EPD平臺,鋼鐵行業持續推動LCA(生命周期評價)數據庫、方法論、標準體系和產業鏈應用的建立和完善。同時,基于中國國內近3.3億噸粗鋼碳排放數據編制發布了《低碳排放鋼標準》,并發布了23個低碳排放鋼產品。
此外,與下游行業合作開展碳排放平臺建設和互認工作,碳排放數據已被家電行業碳足跡核算標準采信,與中國工業碳排放信息管理系統數據互認,與中汽中心達成汽車用鋼碳排放核算方法互認,產業鏈共創共享綠色低碳轉型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