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金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在北京召開,這是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上召開的一次具有全局性、歷史性意義的重要會議。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規劃建議》),描繪了國家未來發展藍圖,明確了前進方向和奮斗目標,對于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按照局黨組的部署與要求,自己認真學習五中全會精神,結合中國地質調查局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實際,深入貫徹落實,有三點認識與思考。
一、堅持共同富裕與全民健康,是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重要精髓
“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中“人民”一詞出現了23次,在《規劃建議》中“人民”一詞出現了49次,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
一是以人民為中心、生命至上,彰顯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發展為了誰?這是一個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價值取向問題。回望我國此前13個五年規劃(計劃),以人民為中心這條主線貫穿始終。“十四五”規劃建議的一個最鮮明特點就是彰顯著濃厚的民生情懷。五中全會提出,“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乃至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不管是生態文明建設、經濟高質量發展,還是衛生健康體系建設、治理效能提升、社會保障體系健全等,都聚焦在人民幸福生活這一根本上,充分彰顯了我們黨的根本宗旨,這也是我們推進地質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二是生命健康權作為人最根本的權益,被擺在至關重要的位置。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要深入實施“健康中國”行動,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生命至上,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深厚的仁愛傳統和中國共產黨人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在保護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們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我們也能夠做到不惜一切代價,因為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我們的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新冠肺炎疫情在國內的有效防控與在國外的肆虐蔓延態勢形成了鮮明對比,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不僅僅是說,而更關鍵的是一直在這樣做。
三是面向人民健康的重大需求,給新時代地質調查工作的轉型發展提出了重要方向與任務。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生命健康。地質調查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公益性事業,勢必要在事關人民大眾健康福祉的健康地質重大行動中,敢為人先、有所作為。實際上,為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局黨組提早就實施了戰略性結構調整,推動了三大根本性轉變,尤其是在指導理論上,堅持從地球系統科學的角度思考問題、開展工作,密切關注大氣圈、冰凍圈、水圈、生物圈、人類圈和巖石圈的有機聯系,這無形中就拉近了地質工作與人體健康的聯系。近年來,地質調查在全國各地發現、圈定富硒土地,服務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從一定層面而言也屬于健康地質的范疇,是地質工作服務人民健康的有力嘗試。不過,從做好“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而言,還需進一步順勢拓寬領域、加大力度、發揮優勢、展現擔當,全力開拓健康地質工作,在大變局中開新局,發展好中國的健康地質學科,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上做出不辱時代的成果和成效來。
二、堅持國際借鑒與國內發揚,做好開新局的基礎工作
健康地質是在謀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背景下,從地球系統觀出發,研究探索地質環境與人體健康的密切關系。到目前為止,國際上尚沒有形成成熟、公認的學科,但一些國家的實踐研究及生動案例、國內一些先前的實踐探索及豐富成果,為當下開展健康地質工作奠定了基礎、提供了借鑒。
一是國外關于地質環境與人體健康的研究,為我國健康地質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鑒。早在上世紀50-60年代,美國地質調查局開展了環境健康專題研究,提出了包括人在內的生態體系理念,并作為主要任務開展研究,諸如針對美西南部地區每年10多萬人及牲畜患病情況,開展了球孢子菌或山谷熱作為致病因素的跟蹤調查,形成了空間數據及分布圖表,查明了致病因素與致病環境。墨西哥地質調查局也很早就重視醫療地質工作,并取得豐富成果和經驗。英國地質調查局以環境地球化學中心為依托開展醫學地質工作。法國、德國等國建立了專門的醫學地質協會進行相關領域研究。可以看出,這些國家基本是通過地質學、醫學、化學、生物學等多學科協同融合,結合本底調查、數據采集以及已有數據的挖掘等方式,分析研究地表環境對人體健康、生態健康的影響關系。這些均為我們提供了有益借鑒。
二是國內先輩們早期的探索,是我國健康地質研究工作的奠基與開拓。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地質調查局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以20世紀70年代末開展的、覆蓋全國600多萬平方公里的“區域化探全國掃面計劃”海量數據為基礎,開展生態環境地球化學研究,從硒中毒效應入手,開啟了元素與人體健康的研究工作,在人與地質環境的作用機理方面進行了大量開拓性工作。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承擔的原國家科委“八五”重點攻關項目《區域地球化學與農業和健康》和“九五”原地礦部重點科技項目《人體硒缺乏與過剩的地球化學特征及其預測》,分別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原國土資源部(現自然資源部)科技成果二等獎。積極參與地方病研究與防治方面,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至今仍是地方病協會副理事長單位。這些均是開展健康地質工作的良好基礎。
三是國內新時期的新探索,為深入開展健康地質工作做好了成果積累和基礎保障準備。近年來,實驗測試中心依托地質調查項目,在北京大學醫學院及各地方疾控中心等醫學機構的協助下,開展了砷、碘、氟、硒等元素與人體健康關系的研究,在地下水高碘地甲腫、地下水砷中毒、低硒帶與大骨節病相關性等方面,開展了跨機構、跨學科綜合研究,進行了健康地質調查探索,提出了區域尺度健康地質調查方法及人體健康響應效應分析方法。同時,借助地調項目,開展健康地質工作方法與規范規程方面的先期預研究。出版了《愛恨交織的化學元素》健康科普讀物,編制了“健康地質科普動漫”宣傳片。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設立專門項目,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后武漢市開展健康(醫學)地質調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也正積極制定“宜居地球”建設計劃,探索生命系統與環境系統之間的協同演化,解決人類生存環境宜居性問題。最為重要的是,我國百年地質調查,積累了豐富的基礎地質成果和資料,為健康地質工作奠定了堅實而雄厚的基礎。
在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要求下,當代中國地質工作者應該滿懷責任感和使命感,做好健康地質工作,以滿足人民大眾對健康的期盼。
三、堅持健康地質服務“健康中國”,推進事業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
“健康中國”建設既關乎民生福祉,又關乎國家全局與長遠發展、社會穩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我們必須開拓進取,順勢而為,根據《“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按照“2023-2025-2030三步走”的戰略,穩步推進健康地質工作,逐步打造中國健康地質品牌,發展健康地質學科,打造健康地質技術創新與人才成長平臺高地,持續提供滿足政府決策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健康地質成果,為國家管理、國民健康服務,推動地質工作轉型升級和實驗測試中心事業發展。當前,應著力做好以下六項工作:
一是成立“中國地質調查局健康地質研究中心”。在中國地質調查局層面舉起健康地質大旗,在全局樹立標桿,在全社會表明態度,由實驗測試中心牽頭組建,建立健全1+6+N的組織模式,即“1”——實驗測試中心,“6”——六大區分中心,“N”——參與單位或合作機構,打造健康地質領域科技創新與人才匯聚的平臺,筑就健康地質信息中心、技術咨詢交流中心和應用轉化中心,真正架起地質環境與大眾健康關系的橋梁,提升人民大眾在生命健康上的獲得感、幸福感。
二是開展健康地質戰略規劃與綜合區劃。跟蹤分析國內外健康地質相關的最新動態,集成健康地質綜合研究以及大數據匯聚,開展健康地質戰略規劃與區劃工作;借助“地質云”系統,建立全國健康地質數據庫、動態監測網絡體系以及交流合作平臺,筑就中國健康地質信息平臺。
三是開展重點地區(區域)、典型流域健康地質調查評價與風險防控。開展巖-礦-水-沉積物-土-氣-生介質的地學與流行病學的調查評價、技術實驗,揭示地質環境對人群健康的影響范圍和強度,發現規律、認識機理,建立野外示范基地,提升科技創新服務能力,助力遏制因地質環境導致的重特大疾病高發、多發勢頭。開展我國地方病高發區砷、氟、碘(低碘、高碘)成因來源、遷移途徑的自然地理、地質環境與地球化學過程的調查研究,為修正地方病的防控對策提出針對性的建議;開展我國西南低硒地區低硒帶地質成因調查,構建元素硒-有機硒-人體遷移模型,開展健康風險評估,為地方病防控提供依據;開展典型礦山及其周邊地區礦物在土、水、生各環境介質中的遷移轉化及生物有效性研究,查明礦業活動對環境及健康的影響,提出生態修復與綠色礦業可持續發展建議;開展典型地質體、地質環境背景(地球化學異常)對人體健康潛在影響(有益或危害)評價。
四是開展綠色、健康與地質基因調查評價。針對特殊區域人群健康、名特優農產品和道地藥材質量的地質基因,充分利用地質調查成果,開展調查評價,建設地質基因庫,為綠色農產品和中醫藥產品生產、宜居城鄉(社區)建設提供地質信息數據與決策依據。開展我國長壽村集中地區健康地質調查評價,挖掘人群健康有利要素,揭示地質環境與健康長壽關系及規律,提出增進人民生命健康的可借鑒建議;開展名特優農產品和道地藥材質量的地質基因調查評價,總結地質基因與綠色生產的關系,科學發現、界定、分類與評估綠色地質資源產品,構建綠色健康農業新模式,助力科學種植與農業供給側改革,造福“三農”,服務鄉村振興。
五是開展鄉村健康地質調查評價工作。充分利用現有地質調查資料,以鄉村為重點研究對象,開展鄉村健康地質調查評價頂層設計與整體規劃,通過中央公益隊伍與地方公益隊伍協調聯動方式,逐步推進全國鄉村健康地質調查評價;形成可推廣的鄉村健康地質調查技術方法與規范;積累鄉村健康地質質量現狀和人群健康大數據,為國土空間適應性規劃、“美麗鄉村”建設服務。
六是健康地質調查評價新技術新方法研究。充分利用現代新型調查評價和實驗測試新技術,研究建立配套支撐健康地質調查評價的新技術新方法,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健康地質技術產品,打造健康地質調查新技術服務平臺,以新型技術研發促進科技創新,引領推動健康地質技術進步,指導并推動實踐,全面支撐健康地質調查評價研究工作。
“愛人利物之謂仁。”報效國家、服務人民,地質先行。健康地質是地質工作的“民心”工程、上善行動,實驗測試中心有能力、有決心、有信心,在局黨組的堅強領導下,在局屬單位的有力支持下,做實做好健康地質工作,為“鄉村振興”助力,為“健康中國”添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