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全面貫徹“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能源和礦產資源作為國家經濟支柱和戰略儲備,當前的勘查工作正面臨嚴峻形勢。首先,隨著生態紅線、保護地的劃定,國內找礦空間進一步受到壓縮;其次,國內勘查范圍正由基巖露頭區向覆蓋區轉變,對于傳統粗放型勘查工作方式已經不足以滿足當下生態型勘查的需求,生態環境保護要求日趨嚴格;最后,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日趨增大,有必要大力開展礦產勘查工作,增儲增量。在此背景下,倡導綠色發展理念,實施綠色勘查,在生態環境擾動最小化的前提下實現礦產資源勘查預期目標,加快地質勘查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健康發展,提高能源資源保障能力的時代使然。本文系統梳理了2019—2020年全國綠色勘查示范項目經驗做法與不足,以期為今后綠色勘查項目實施常態化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1
綠色勘查項目示范概況
2017年,原國土資源部、財政部等六個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快建設綠色礦山的實施意見》,在該文件中明確要求建立綠色標準體系,形成綠色礦山新格局,實施百個綠色勘查示范項目。2019—2020年,自然資源部先后發布了《關于開展綠色勘查項目示范工作的通知》《關于開展第二批綠色勘查示范項目申報工作的函》,在大力推進礦業綠色發展過程中,對綠色勘查項目示范工作進行了2019—2020年規劃部署,明確示范工作主體內容及相關要求,從勘查理念、勘查管理、勘查工藝、勘查環境恢復治理等角度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勘查新模式,引領地勘工作向綠色發展轉型。
2021年初,自然資源部公告了第二批全國綠色勘查示范項目名單,2019—2020年總計收到來自全國二十五省(區、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和行業單位推薦的95個綠色勘查示范項目,均具由代表性和典型性。一是覆蓋面積廣,涉及丘陵區、山地區、高原區、荒漠區等不同地理條件和景觀;二是涵蓋礦種多,涉及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能源礦產、水汽礦產等30余種;三是勘查階段全,包括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礦產調查項目和商業性勘查(預查、普查、詳查、勘探)項目;四是出資形式多樣化,包括財政出資、社會出資以及以上兩種混合出資。
2
綠色勘查項目示范主要進展與經驗做法
2.1 初步形成綠色勘查新模式
綠色勘查項目示范通過2019—2020年的具體部署與實施,逐步將綠色理念貫穿于項目設計、項目實施、項目監管、項目驗收的全過程的各環節。各申報單位在地質勘查工作現狀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開展了綠色勘查的內容與要求、技術與方法、資源保障與環境保護、對策與措施等方面的相關工作。
根據項目實施前的環境影響因素識別和現狀,各申報單位針對施工和生活活動可能造成的生態環境影響及程度開展調查研究與綜合評價。如廣東省諸廣礦集區鈾礦勘查示范項目依據鈾礦的特殊性,勘查單位編制了《環境影響報告表》,報當地主管部門審批,并根據項目自身環境影響因素編制《環境因素識別與評價表》《環境因素與控制措施表》,有效約束了勘查活動對環境影響的最小化擾動;青海省魚卡煤田九龍山北煤及煤層氣普查示范項目,工作中結合區內自然生態環境現狀,按區內植被發育情況劃分基巖裸露區、植被稀疏區和植被發育區三類微景觀地貌,合理部署制定不同的勘查技術方法與保護措施;山東省威海市海洋牧場示范區海底沉積物地球化學調查示范項目,根據工作區海域環境狀況,在滿足地質目的及施工要求的前提下,海域鉆探施工避讓海洋生態紅線范圍與養殖區,并且采用不同的工作方法選取不同類型的作業船,實現工作效率和環境效益最大化。
2.2 因地制宜制定地方、企業標準
2018年,我國制定了首個綠色勘查團體標準《綠色勘查指南》,到2021年行業標準《綠色地質勘查規范(報批稿)》的公示,標準的建立標志著我國綠色勘查工作已開始進入制度化、規范化的新階段。目前,鐵、錳、鉻、硫鐵礦等15類礦種的行業標準勘查規范中也相應設置綠色勘查章節或提出綠色勘查要求;貴州省、青海省、山東省、內蒙古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在團體標準的基礎上,結合地方特色,制定了地方(省級)標準;中國冶金地質總局、青海省有色地質礦產勘查局、山東黃金集團有限公司等一批地勘單位結合企業工作基礎,因地制宜制定了企業標準。
各申報單位在探索實施綠色勘查的同時,創新制定了綠色勘查預算、鉆探等相關標準,為綠色勘查全面推行提供了寶貴的技術支持。西南能礦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地質調查項目預算標準(2010年試用)》的基礎上,對綠色勘查部分預算進行了補充,頒布了《固體礦產綠色勘查項目預算標準》企業標準,其依據鉆孔深度與調整系數制定了綠色勘查鉆機機場建設、修建道路的恢復治理、鉆探工程和山地工程(坑探、淺井、槽探)綠色勘查施工的環境保護和恢復治理等預算標準內容,為企業實施綠色勘查費用提供依據。湖南省有色地勘局、湖南省地質院、湖南省懷化井巷工程有限公司聯合起草的《湖南省綠色勘查地質鉆探施工技術標準》地方標準,規定了湖南省綠色勘查地質鉆探在施工準備、工程施工、環境恢復治理、生產管理、質量評價、技術資料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為湖南省沅陵縣沃溪礦區近圍金銻鎢鉛鋅礦普查示范項目鉆探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技術支撐。
2.3 健全完善綠色勘查管理制度
各申報單位在積極開展綠色勘查工作的同時,加強對過程中的監管與考核。相應制定了企(局)、項目綠色勘查管理辦法及標準機臺化建設、綠色安全施工等規范要求,從源頭上把控勘查風險,對實施過程中明確各崗職能,落實主體責任,細化實施細則與驗收標準,逐漸形成以項目組、項目承擔單位、組織審查單位三級質量檢查的綠色勘查管理體系,綠色勘查示范項目初步建立了“源頭預防、過程控制、事后治理、全程監管”的綠色勘查管理新機制,實現對綠色勘查的全過程管理。如山東省萊州市新城礦區外圍及深部金礦勘探項目綠色勘查示范項目,企業編制了《綠色勘查規劃》,制定了《綠色勘查項目管理辦法》《綠色勘查項目野外項目終期環保驗收要求》等管理制度,為綠色勘查項目的建設提供了制度規范和標準依據;內蒙古開魯盆地錢家店凹陷油氣綠色勘查示范項目為確保年度勘查項目科學有序進行,組建了由決策層、管理層、執行層、合作層組成的四級管理機構,將綠色勘查工作列為安全環保監督崗位的主要職責,逐級簽訂《責任狀》,明確責任,并與績效考核、職稱評定等激勵措施相掛鉤,提高綠色勘查工作執行力;湖北省四方山錳礦普查項目綠色勘查示范項目,項目組建立了探礦工程施工綠色勘查質量動態管理機制,槽鉆探工程施工前,書面向施工組及組員進行綠色勘查工作技術交底,明確工程施工的綠色勘查工作方法和技術質量要求,在施工過程中,對工程施工進行動態管理,分階段檢查綠色勘查工作質量,對發現的問題及時糾正,施工結束后,對工程施工質量與恢復治理效果嚴格把關驗收,對施工質量和恢復治理效果達不到要求的,責令整改或返工。
2.4 技術創新初顯規模
隨著淺鉆技術(以鉆代槽)、一基多孔技術、物化遙綜合技術、模塊式鉆機、標準機臺化建設、環保泥漿、三廢處理、搬運方式等新技術在示范項目中的廣泛應用,形成了以“綠色、高效、經濟、可推廣”為原則的綠色勘查技術方法體系,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勘查施工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
2.4.1 優化地質手段
黑龍江省嫩江縣三合屯金銅多金屬礦普查示范項目、安徽省宣城市洪林橋地區銅多金屬礦預查項目、四川省旺蒼縣大河壩石墨礦預查綠色勘查示范項目中適當采用淺鉆設備技術代替槽探完成地表驗證取樣工作,在保證地質手段有效的前提大,最大化地減少山地工程對環境的影響。貴州省山地區示范項目中針對西南山地區大部分植被茂密,傳統測繪工作由于需要保持通視,在采用無人機航測技術,可減少或避免人員進入砍伐林木及踩踏植被,工作質量可靠,效率高,減小了野外測量作業的安全風險。山東省禹城市鐵礦普查示范項目建立了綠色高效鉆探技術體系,包括鉆孔結構優化和套管護壁技術、高效鉆頭優選、鉆井參數優選、提高鉆速的生物聚合物環保泥漿體系、防斜快打鉆具優選、深孔液動錘沖擊回轉提速技術、高效取芯技術等,提高了鉆進效率,并縮短了對環境的影響時間。
2.4.2 推廣模塊化鉆機
甘肅省、西藏自治區、貴州省、內蒙古自治區等示范項目中大力推廣便攜式全液壓鉆機,模塊便于拆卸、組裝,搬運便捷,機臺占地面積小,配套泥漿箱、泥漿液節能環,在與傳統立軸式鉆機相比,在保證達到鉆機目的同時,最大化減少了鉆探工程對環境的影響和擾動。
2.4.3 創新搬運方式
甘肅夏河縣將其那梁金礦普查綠色勘查示范項目針對項目所在工作區地形切割強,鉆探施工進場修建道路距離遠、施工周期長的特點,創新通過卷揚機搬運鉆機材料,在縮短進場工期的同時,減少了施工成本并最大限度保證了原始環境地貌;四川若爾蓋項目針對高原生態脆弱區采用人力搬運鉆機及利用卷揚機和爬犁拖運鉆探材料,較好地減少了由于鉆探施工對高原生態脆弱區的環境影響;陜西省桐木溝示范項目依據工作區地形陡、距離短的特點,采用絞盤拖拽搬運,減少對樹木、林地的損害,節約成本;貴州鎮遠老文溪項目自行研制了適合山區搬運的“爬爬車”,利用手扶式犁地車改裝而來,為履帶式,一般載重250 kg左右,路寬僅需1 m,與傳統車載搬運方式對比,占地面積和路寬縮減效果明顯。
2.4.4 標準化機臺建設
貴州織金縣新華磷礦高山礦段磷礦及稀土礦示范項目執行標準化機臺建設,依據現場地形條件分區布置,嚴格控制面積,最大程度減輕地表開挖;山東省萊州市新城礦區外圍及深部金礦勘探項目綠色勘查示范項目采用可循環利用的玻璃鋼材質,對鉆井液循環系統進行技術革新,循環槽中間加設多級隔板,流出循環液巖粉含量降低率68.75%,設計了池槽蓋板,避免因雨水進入造成泥漿外溢,從根本上消除了鉆井液傳統循環系統的弊端;湖南沅陵示范項目中選擇地勢較低處采用多個便攜式移動泥漿桶作為泥漿池,組建泥漿不落地系統和場地內水(泥漿)外水(雨水)分流系統,既能做到無需開挖土方,又能做到泥漿循環不經過地表,減少泥漿對土壤的破壞;內蒙古達茂旗示范項目中鉆探施工采用水袋替代挖水坑,減少因地表開挖而造成的水土流失和草場的破壞。
2.5 注重和諧勘查
綠色勘查示范項目注重地勘和諧,在推廣綠色勘查理念的同時,積極與當地政府、主管部門溝通,爭取對勘查活動的支持。如內蒙古自治區西烏珠穆沁旗地下水資源勘查與區劃示范項目充分尊重當地民族文化、民族風氣,與群眾和睦相處,妥善處理好了礦地關系;貴州新華磷礦示范項目爭取到了各級政府部門對勘查活動的支持;西藏甘南藏區拉古河金礦示范項目,在施工隊伍進場前與村民商議工程施工相關事宜,明確施工機臺的數量、占用草山面積等內容,并與村民簽訂勘查協議書,及時解決勘查工作人員與村名之間的矛盾、糾紛。
3
示范項目中存在的具體問題
1) 環境本底調查不充分。示范項目中環境本底調查分析不足,特別是對于勘查工作對環境本底影響及生態恢復難易指數分析不足,生態環境保護重點不顯著,無定量可評價指標,未能對事后生態環境影響做進一步綜合評價。
2) 找礦效果表達不夠。綠色勘查應以“在達到地質目的前提下,最大可能減少生態環境擾動”為原則,但有些示范項目中因強調綠色勘查而忌用了很多必要的勘查工程,過分地強調了綠色環保要求,對地質效果表達不夠。
3) 綜合研究總結不深入。對于不同景觀區、不同礦種、不同勘查階段的工作模式、技術方法選擇、復墾復綠要求(自然生長能力)等總結不全面,未能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綠色勘查項目示范經驗與機制。
4) 項目過程監管不到位。項目組對于勘查過程中監管層次不夠,對環境影響識別、道路修建與恢復、日常巡查、山地工程與鉆探工程的進場、施工、復墾復綠、驗收等必要相關檢查不齊全;承擔單位對項目組的監管不足,整改落實情況不完善;組織審查單位對項目的實施方案、工作總結、野外驗收等環節缺少必要的審查意見和蓋章手續。
5) 經費測算與對比不足。示范項目中對于綠色勘查費用支出情況與常規勘查工作經費對比不足,未能很好體現新增費用比例,涉及的直接經費取費與間接經濟效益指標測算依據不足。
4
思考與建議
1) 進一步推進綠色勘查項目示范部署工作。參照綠色勘查行業標準,按照不同景觀區、不同礦種、不同勘查階段、不同資金來源、不同項目類別持續部署新一批綠色勘查項目示范,進一步推進綠色勘查的推廣和普及,促進綠色勘查由示范引領到全面鋪開的新局面,實現地質勘查與生態保護雙贏的新模式。
2) 著力普及推廣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應用。鼓勵新技術、新方法、新設備在示范項目中的應用,提升綠色勘查裝備、技術手段的整體水平。同時,提倡加大地勘行業內的技術培訓與業務交往,促進由行業單位、協會、各級主管單位聯動形式的技術交流,提升從業人員的野外水平。
3) 進一步細化完善項目實施過程中的要求。加強項目所在勘查區的環境本地調查分析,明確評價指標,確保環境調查涵蓋勘查工作的全過程;明確綠色勘查中地質工作的完成情況,確保綠色勘查部署與勘查工作的協調一致,實現常態化、標準化實施與管理;加強示范項目的綜合研究總結,梳理適合本區域綠色勘查技術方法體系和勘查經驗做法,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綠色勘查項目示范經驗與機制;完善項目過程監督管理,切實做到三級質量檢查體系,明確驗收、考核指標,實現綠色勘查的全程監管;核定綠色勘查示范項目過程中經費使用的測算依據與費用總結,為本區域下一步建立綠色勘查項目的預算標準的出臺提供測算依據。
